他尽管与太后分制朝野,合作无间,可是本质上是遵循先帝请太后垂帘听政的指示,并非听命于太后本人。相反,他不但不信任太后,还对太后十分忌惮。
自圣上弱冠之后,他就频频催促太后还政,搞得太后烦不胜烦,逐渐与之离心。
其次,是顾太后频频任用外戚担任重要职位。
顾太后当初是平民皇后,能登上凤位,全凭先帝对她的爱护宠幸。她虽有才干,但在朝中根基实在薄弱,还要垂帘听政、驱使群臣,若无后盾,实在吃力。更别提还有皇族宗室虎视眈眈,垂涎母族无力的小皇帝屁股底下的皇位。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她都必须增强自己的家族地位。
于是,顾太后从各种犄角旮旯找来一堆有的没的的同姓亲戚,朝中那些主动对她投诚磕头、喊她姑奶奶的官员她也照单全收,一一认下,并将他们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于她有利的位置上,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然而,朝中位置就这么多,顾太后插手得多了,齐宰相能干涉的地方就少了,实际上对他的相权有所削弱。更何况,会去向顾太后俯首帖耳、攀关系认亲戚的,多半是趋炎附势、投机取巧之辈,正能做事的不多,更加令齐宰相懊恼。
慢慢地,两人间裂痕渐深、貌合神离,到后来甚至连表面功夫都难以维系,朝堂上泾渭分明地分成了太后派和宰相派。
再后来顾太后试图登基、开始身穿龙袍上朝时,正是齐慕先率领百官反对,劝说太后打消此念。
双方冲突不断,在多年争斗之后,终于,顾太后在当今圣上二十五岁时还政,退居慈宁殿吃斋念佛,不再过问政事。
而原本太后与齐相相互制衡的局面,也就此打破,转为齐相一家独大。
齐慕先于当朝天子,可谓有救父之恩、育教之恩、劝母还政之恩。
如此三重重恩之下,根基尚浅的年轻天子对齐相当然是恭恭敬敬的,一副好学生的模样。
朝中有什么事,他都会先去请教齐相的意见,只要齐相说不行,天子绝不会再提。
而齐慕先此人,从一个家徒四壁的放牛郎,成为位高权重的宰相,还救过先帝、多次护国,自然成为忠君爱国的典范。
不但一众寒生将他视为榜样,在民间也有极高的声望、簇拥如云。
当下,如果有人敢在街上说齐慕先一句不是,立即就会被群起而攻之只怕楼上看戏的、屋里读书的、街边卖馄饨的,全都要放下手头的事冲过来,把骂齐慕先者喷个狗血淋头,非得这辈子都不敢在路上露脸不可。
果不其然,纵然是谢知秋,一听得到会元的是齐慕先之子,先是愣了愣,继而也没说什么,只道“原来是齐大人家的麒麟儿,那真是龙生龙、凤生凤了。”
“可不是”
报录人赞同至极。
他说“而且这齐公子,九年前还中了解元,也不知为何前几次会试就都没中。幸好这回一中,就中了会元。若是殿试能被天子点上,就是连中三元了”
“齐大人自己当年是得了第四名,错失一甲三名,只进二甲。这回齐公子,可算是为父圆梦了”
言罢,报录人没有再聊,高高兴兴地进了将军府吃席。
两日后。
夜晚,谢知秋再度潜进谢家,悄悄与萧寻初碰面。
“我帮你问过了,严家那个小姑娘说,她的朋友听到那个什么钟厚不厚、薄不薄的日子,还真是赴齐相家的赏花宴。”
“但那起码是在大半年之前了,当时连春闱的主考官都没有定下来,据说也只是听上去像是父子在探讨问题,想来与考题不会有什么关系。”
萧寻初如此交代道。
之前谢知秋让他借自己的身份,多多鼓励严家小姐严静姝读书,萧寻初依言照办,与对方见了一两次面。
那严家小姐着实是个谢知秋的仰慕者,对谢知秋崇拜得五体投地。得亏萧寻初对谢知秋的作品也比较熟悉,要不然的话,还真有些招架不住。
这一回,由于谢知秋现在是男子身份,不方便与严小姐见面也未必能见到她就劳烦萧寻初出面,从严静姝口中细问了一些她想知道的事。
说实话,谢知秋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问的,如果严静姝说不是,她也就这样放弃了。
谁知道,她还真说是齐家
这让谢知秋的疑心一下子就重了起来,哪怕之前只有一分怀疑,现在也变成了六七分。
谢知秋的眉头深深皱起来。
萧寻初见她这样的表情,不由问她“你是怀疑齐相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让自己的儿子在会试中得了比较好的名次”
谢知秋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道“可能是我多心,但今年出了这样的题目,又有人在齐相家里听到类似的讨论,最后齐相之子还中了状元。若真说是巧合,未免太凑巧了。”
“可是”
其实,萧寻初听了,也觉得好像有点过于凑巧。
说到底,宰相的儿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