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调 第一三五章 p10(调整八股起源)……(1 / 6)

“考考考。”可怜朱元璋一个六旬老汉, 看到那么多个记不住的各种考试,已经陷入了沉思。

本来,作为现场中唯一的新人,金幼孜是在战战兢兢的思考着, 自己是不是应该向前辈们打声招呼的。

但是, 此刻, 他的魂魄, 已经被那各种各样的“考试”给夺走了。

他的脑海, 也在那回响着那叫人不寒而栗的声音

考考考

傅友德安静如鸡的喝了一杯茶。

好的,现在不讲靖难,没他们什么事。可以隔岸观火了。

嗯,等这段说完,陛下弄明白了, 大明的文治, 也要为之一振吧。

郁新则在研究着那

“各省作文题目, 还有那江苏卷这是像我们这样, 各省乡试题目都不一样吧。”

“这倒是和咱如今一模一样呢。”老朱捻须得意, “咱这考试制度, 也是很先进的。”

今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达1291万人, 再创新高

大家被狠狠一创。

被创得最厉害的是谁

看那朱元璋、朱棣、郁新,脸色齐刷刷惨白一片,就知道了。

去年的211名校录取率,除了北京、上海、天津这个特殊直辖市, 其他的省市录取率大多在5左右。985学府就更稀少了, 在15上下徘徊。

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老朱叫了一声“算,给咱算, 到底有多少人”

朱权当仁不让了“211是6455万,985是1936万。”

朱棣幽幽道“这好像还是比较好的学校的生员,那些差的学校,没有算在内。爹,这985、211,不会对标的是咱们的国子监吧”

老朱眼前一片片地发黑。

“这么多人还是一年朝廷哪有这么多位置”

“应该”朱棣也磕绊了一下,“应该也不是全去朝廷当官吧或者他们将各地的吏员也算上”

“可是吏员也用不着那么多啊”郁新头皮发麻。他这户部试尚书,已经感觉到这担子他挑不起了。

u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当年高考备战时候的情形了,只记得倒计时一百天,父母在耳边谆谆教导,你必须努力,要全力以赴,一考定终身。

现在的说法变了,说它只是人生的一个站点,我们要提倡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赚钱靠人脉不靠死读书,多的是大学专业和就业方向风马牛不相及的人etc

但无论高考有多少弊端和不足,你都得承认,它也依然是现如今,最公平的、给最大范围的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平台。

本来觉得自己不应该说话的金幼孜,此时忍不住了,唏嘘道

“是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1

今年高考,u看到最唏嘘的一个新闻是,高考命题组老师说像“冰激凌”这种词汇,是不可以出现在全国卷里的,很多农村的孩子没见过,没法答。

真的很震撼,u虽然也是一个小镇走出来的普通人,18岁高考以前没见过飞机,没坐过轮船,但总归在课本里,在电视里看见过。

然而2023年了,即便是像我这样平凡的人的,在那些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同胞眼里,也算出生在罗马了。

“”

别说了农村的孩子们了,大明的皇帝也不知道这“冰激凌”是什么啊。

郁新皱眉道“我们考四书五经,自然是考里头最精深的知识,这样才能为国抡才。他们若是不熟读、全读,那自是他们学艺不精,眼界不广。如何反要顾着一些人,没看见书,便不能考天下岂有此理”

“读书费时费力费钱便在与此了。”朱棣说,“四书五经易得。只是其余的集注,便难了。家中能有一套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想必已经是富裕人家了;若是家中没有,又想要看,只能想方设法,借书抄书了。”

“未来兔朝的冰激凌,便相当于我们的史书。”老朱这时候突然说,“集注这种东西,夫子还会讲;而史书,太多太杂,学也学不尽。更别提,许多人,甚至看也没看过。”

他叹了口气。

“读史好啊。可惜,太多人没法读到了。”

高考到现在经历了很多次改革、摸索,考试科目变换,考试次数变换,录取方式调整,志愿填报规则改变,每次都会引发巨大的讨论。

此外,还有什么围绕小升初、初升高的择校费、学区房制度、摇号制度等等经久不衰的争辩。

此类问题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

我们在追求尽可能的教育公平。

大家对着这一段内容,陷入了很深很深的沉思。

那“教育公平”,这个十分之大的命题,姑且先放后说。

“那个小升初,初升高”郁新,“和宋朝的舍法相类吧。”

“所以,兔朝的学生升级之路,应该是从小小什么小学吧。”朱棣随口说,“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