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和百官们原本以为徐宗文因为诣阙待罪碰而头破血流,肯定要歇息安分几日,没想到徐宗文第二天就把建议裁撤整合禁军十八营的奏议上呈了。
晋帝司马昌明又是二话不说,提笔一挥准了把徐宗文的奏议给扔到了尚书省。
此时因为太傅谢安在养病,晋帝诏令改征讨大都督谢石为尚书令兼任卫将军,代替谢安处理朝政军务,同时以会稽王司马道子为尚书左仆射辅佐,实际上就是在分谢氏的权。
徐宗文关于裁撤整顿禁军十八营的奏议转到尚书省后,作为建康朝廷暂时的宰辅之臣的谢石受命立即会同尚书省右仆射王珣,召集尚书省的吏部、度支、驾部、屯田四部曹尚书、侍中省的堂官侍中及黄门侍郎殷仲堪、中书省中书侍郎王恭、散骑省的堂官散骑常侍王雅及散骑侍郎郗恢,还有现任的禁军十八营之首的左卫将军张松之十余名三台五省的中枢大臣到太极殿西堂参加廷议,商议此事。
“左仆射,大统领徐骁所上呈的裁撤合并禁军十八营的奏议下官以为可以施行。”黄门侍郎殷仲堪先开口表态。
殷仲堪是陈郡殷氏现任家主,他的伯父就是与大司马桓温争夺兵权失败被贬谪的中军将军殷浩。
当年殷浩兵败被流放东阳,大司马桓温念及他是士族名流,人望很高,想要主动举荐他回到建康做大官。
殷浩得到消息非常开心,写了一封感谢信聊表寸心,表示自己对桓温不计前嫌,由内而外感到心悦臣服
结果因为太激动,殷浩把一封空白的书简给送给了大司马桓温。
大司马桓温位高权重,突然收到这样的侮辱,立刻就下令不准有人举荐殷浩,堵死了殷浩复出的仕途没过几年,殷浩因为这是伤神费心,抑郁而终了
尚书令谢石听的正认真,中书侍郎王恭又站出来附和“下官也以为徐大统领的奏议非常符合时宜眼下禁军编制已乱,将校多有空缺,贪污克扣军饷之事屡见不鲜”
“徐大统领请命发放了双倍月钱,却仍旧闹出了领军营谋逆之事可见禁军十八营之中人心散漫,且禁军各营冒饷颇多,名册上的两万多人实际却不足半数”
“不如趁热打铁,裁撤合并,暗中徐大统领之法,禁军十八营改为左右神武军、左右羽林卫、虎威军、龙骧军六营,如此禁军精锐尽皆集中,战力也得到提高,台城和建康宫的安全也得到保障,陛下的安全也定会无虞”
王恭分析的有理有据,一大早中黄门华齐就那种徐宗文奏议的副本递给了他,王恭仔细研究了小半个时辰,足足吃透了才来尚书省,这才有了当下他在宰辅大臣面前滔滔不绝的这一出。
中书侍郎王恭之言颇有道理,加上之前黄门侍郎殷仲堪所言,一下子就引领了会议方向。
这王恭可不是一般士族,他是光禄大夫王蕴之子,与王国宝一样是出身太原王氏,但不是同一支,他的妹妹就是当今皇帝的皇后王氏,是十足的国舅爷
所以对于这位国舅爷说的话,大臣们还是不能当耳旁风的。
侍中袁质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反对采纳徐宗文关于裁撤合并禁军十八营的奏议
“谢相,大王,老夫以为徐骁此人急功近利,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禁军十八营人数再少那也是一万多人的生计,这一万多人的生计又将关乎着多少户农家的生计呢这一点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有没有仔细想过”
“何谓国计民生臣下若有好的奏议,能够利国利民,对国家有好处的,可以建言献策,朝廷也应该采纳此类好的奏议。然后制定相关国策,通过三台五省的宰辅合议,随后奏报陛下,有了陛下的诏令,再由国府通报有司衙署施行,流惠下民”
“反之,如果朝廷采纳了不利于民不利于国的奏议,就比如说徐骁的这道关于裁撤合并禁军十八营的奏议,我们就不能采纳”
袁质的这句话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目光
“为何因为这道奏议既没有严明该如何简拔挑选有膂力者留下,登记造册,编入何营也没有把裁汰的老弱不良之兵,究竟如何妥善安置的法子道明。更没有把现下各营校尉如何处置,在禁军裁撤期间如何保证空虚的台城安危的明细章程拿出来”
“就凭他徐骁满腔热忱,一股子阳刚气血,就能把这样的大事给简单的办了不可能这其中还牵涉到吏部、驾部、屯田各部曹以及各开府将军之间的配合,以及协力施行的诸多细节,这些是他一个禁军大统领一个人就能够解决的了的嘛”
言毕,除了吏部的驾部、屯田各部曹尚书都表示侍中袁质所言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这位年近六十仍滔滔不绝的侍中袁质是眼下陈郡袁氏的老家主,他的两个儿子与太傅谢安之女和前任琅琊王氏家主、现在的散骑常侍王雅之女定了婚约,背靠王谢两颗大树,在晋廷屹立不倒
再加上袁质一生为官,仗义执言,与太傅谢安共同进退,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雨
今日他暗中接受谢石的相约,拖着病体赶来太极殿西堂,为的就是帮助谢石和当轴士族陈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