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 就在胤祯准备回丰台大营的时候, 接了皇阿玛的差事。
他是要到城门口去接人的, 而且是大张旗鼓的接,必须得让有眼力劲儿的人都知道,接人的是谁, 被接的又是谁。
穿着贝勒服, 头上戴着顶戴花翎,腰间还扎着黄带子, 后边儿跟了一串的太监、侍卫。
这阵仗,绝对的引人注目, 胤祯骑马走在大街上,从紫禁城一直到京城门口, 这一路上可谓是备受瞩目。
太过张扬了。
胤祯总觉得自个儿成了那在台子上唱戏的, 偏偏还没领到台词, 表现的如何全靠自己发挥。
他就知道一个贝勒爵位不是那么好封的, 皇阿玛给足了甜头,后边就到他卖力气的时候了。
到了城门口, 下马, 整理衣襟,扎了足足有一炷香的功夫,才等到来人戴梓。
这位曾经发明制造过子母炮的牛人, 之前被举家流放到了盛京, 如今不管皇阿玛愿不愿意用戴梓, 但总算是把人给放回来了。
盛京绝非是大清朝最艰苦的流放之地, 宁古塔才是,但既是流放之地,必是要让人吃苦头的。
盛京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过于寒冷,被流放之人在盛京没有产业,身上走的时候更不会携带家私,能在盛京生活十多年之久,戴梓本身就已经很值得钦佩了。
更别提这人在盛京的时候都没忘了艺术创作,戴梓之所以遭皇阿玛厌恶,主要还出在那些诗作上,可即便是已经被流放到盛京了,戴梓的创作风格依然未改。
还是那般的辛辣,谴责官府的税收之重,怜惜百姓之苦,痛斥那些个贪官污吏。
跟如今朝堂上喜欢歌功颂德的文人不同,戴梓是真的敢写。
胤祯又是下马,又是亲自站在一旁等候,甚至还亲手把戴老爷子扶下马,不全是因为皇阿玛的安排,也是打心眼里敬重这位已经五十多岁的老先生。
戴梓在赦免的圣旨到达盛京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是谁为他求的情了,不是太子,也不是直郡王,而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人。
原本他都以为,他这一大家子都将在盛京扎根了,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以无罪之身重回京城。
“老朽谢十四贝勒大恩。”
胤祯忙把人拦住,这礼他可受不得,“戴先生乃是我大清朝的功臣,子母炮之威,至今都让小子叹服。”
简直就像是一个开了挂的人,牛的不能再牛了,这样一个人若是得不到重用,连后世之人都觉得可惜。
戴梓其实不光是替自个儿谢的,也是想替那么多的汉人谢,想替依旧未改公知的文人们谢。
他不希望朝廷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光是鼓励文人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有个屁用,公道人心从来都是不分的。
再过上个几百、几千年后,是是非非也总有后人评说,绝不是一些花团锦簇的文章就能掩盖得了的。
戴梓既是无罪释放,那之前的宅子也还回来了,不过能不能起复这事儿还不好说。
“您先在府里待着,好好休养身体,起复的事儿不着急。”胤祯安慰道。
皇阿玛搞这一出,不是为了这位戴大人,而是想要做给天下人看,至于皇阿玛能做到何种程度,他现在也不好说。
戴梓倒是不着急,“老朽还想领着家里人好好逛逛京城呢,半截身子都已经埋土里了,能陪家里人的时间实在不多,旁的事儿也不用着急,十四贝勒赤子之心,老朽只愿你一直都能够保留下去。”
胤祯并不是空着手走的,戴老先生送了他一份自己的诗集,随便翻翻看,就知道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为什么还会被流放了。
满朝文武鼓吹的盛世,真没有表面上说的那么美好,掀开罩在上面的红绸布,里面才是真正的民生。
这些诗作与其说是写给后人看的,倒不如说是写给朝廷看的,写给皇阿玛看的。
一棵大树哪里出了问题,当然得要指出来给园丁瞧,而不是用旁的东西罩住,假装这棵树处处都完美无缺。
胤祯清楚,自家皇阿玛有多爱面子,十几年前都接受不了这样的言论,十几年后的今天,就更接受不了了。
在那个位置上呆得越久,爱面子的毛病就越厉害。
胤祯自己将这本诗集抄录了一份,原本留下了,手抄本则是拿去给了四哥。
戴梓回京,已经成了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好多人都已经记不得有戴梓这个人了,还有的人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戴梓。
但那天十四贝勒出城接人的排场大家都见了,之前有关于十四贝勒跟皇上在乾清宫的那番对答,又重新在市井小巷讨论了起来。
康熙想要的效果已经达成了,胤祯作为满汉一家的吉祥物,在整个大清都颇有知名度,再加上戴梓被赦免回京这事儿,之前的那些传言就更有可信度了。
不过,这一次皇阿玛还真挺让胤祯佩服和惊讶的,他本以为戴老先生可以在京城养老,但是想起复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