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的态度有些不对劲,甚至可以说对皇帝显得有些不敬。
不过他眼前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虽论及才能难以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但在气度上却并不差。
或者更狭隘一点说来,他如今所在的也并非是原历史时空中那个宋朝,而是梦华录里的大宋,眼前的皇帝,也正是里面那位皇帝,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把话说得这般直接。
赵恒听完果然在脸色变换一阵后,重又坐了回去,然后盯着李勇,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
旁边的李神福原本心里头也为李勇捏了一把冷汗,他虽知道皇帝素来宽仁,但君心莫测,面对这少年如此不敬的态度谁知道还能否保持。
天子的宽厚仁义,向来也是有目的的,像是李勇这般抬脚便可直接踩死的,赵恒其实并不需要对他有什么顾忌。
不过看到赵恒此时态度变化,便又放下心来。
他对于李勇的生死并不关心,只是若是因为他激怒了皇帝,那他们周边服侍的这些人,怕也要受到迁怒。
“你说的不错,继续说下去。”
李勇面色始终没有变化,此时闻言也只是拱了拱手,就说道“官家,草民之所以言要与辽人和谈,实是为国家大事计。若是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结束这场纷争,就唯有双方罢手和谈,方能迎来和平,哪怕只是暂时的和平。
“如此也是为我大宋发展计,若是能以部分钱财,换取边塞稳定,也省却一大部分劳民伤财的军费开支,中原大地更不需要为此闹得人心惶惶,专事生产、发展。
“须知道,当年汉武帝时,亦是四世余烈,得汗血宝马、养百战之兵,方能血白登之耻、马邑之恨。草民所以为,和谈亦是为图发展大计。一时软弱不意味着一世软弱。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国如大丈夫,亦如是。”
其实,这也是澶渊之盟的真正意义。
客观说,这个盟约,的确为宋辽带来了百年的和平。
此后边境虽然也有些小摩擦,但因辽在名、利方面都占尽了便宜,简单来说就是,大宋“给的太多了”,本身辽人要南侵,为的也不外乎就是这些利益,既然不用打就能够让宋人乖乖送上金银财物,那又何必那么麻烦呢。
宋朝调兵遣将需要诸多靡费,辽国难道就不需要了
而且若是没有女真的崛起,这个盟约可能还会继续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下去,因辽国在此后一直沉迷于享乐中,高层逐渐腐化。
且他们内部势力分化,若是战时一致对外还好,这和平下来无事可做了,自然免不了各种争权夺利,人人只顾着争斗而忽视了真正的发展。
所以宋辽在合约之后,都是越来越弱的,理论上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一直将这个脆弱的和平维持下去。
不过辽变弱倒还有理由,毕竟不考虑后起的金国,他们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后,放眼四周已经没什么敌人;而宋却是在卧榻之侧还有他人酣睡的情形下,依然陷入了沉沦之中。
这是立国之初便埋下的祸患,历代皇帝却并未有所改善,新政、变法不是胎死腹中,便是半道夭折,最终使得偌大一国积重难返。
到了宋徽宗时,空有夺回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可这个名为大宋的病弱巨人却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脑袋想得好,身体做不到。
最终反倒在面对被金国击溃的辽国时,完全暴露了自己虚弱的事实,最终刚送走了辽国这头病虎,又迎来了金国这等饿狼,被啃得几乎连骨头都不剩了。
李勇虽然在女真那里有所布置,但是在接下去的几年,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自己也没有把握,所以最大的可能,在两三年后,时局依然是同历史上那般发展下去,如此还是要签订下澶渊之盟。
关键的还是,签订完盟约之后,大宋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以草民愚见,若是能与辽人和谈成功,往后十年二十年里,大宋便有充分的发展时间,官家若不甘心于此,完全可以厉兵秣马。辽国短时势大,咱们便不去碰他,反正有盟约在,他们一般不会再来进犯,正可先扫平党项、大理之患”
北宋之时,除了北面的辽国,西面还有党项所建立的夏国政权,西南则有段氏的大理政权,当然后者基本没什么威胁。
其实那党项李家原本乃是事宋朝为主,但李家的其中一支、李继迁却出逃夏州,及至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下银州,攻破会州,与宋朝彻底闹翻。
之后李继迁又向辽国请降,托庇于辽人,被封为夏国王。
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派兵包围灵武城,引来宋太宗大怒,派出五路军马出击,却都被夏国击败。
赵恒即位之初,与对辽人一般,也是以息事宁人的态度面对夏国,甚至主动割让了夏州、绥州、银州、宥州和静州与李继迁,在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独立。
但与辽人一样,党项李家同样不会满足。
等再过两年